close


  紐約客2011年發佈的長達25000字的報道《叛教者——保羅•哈吉斯與科學論派教會》(The Apostate-Paul Haggis vs.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)
  本文刊登於《新聞與寫作》第9期
  新聞客戶端: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
  ——從“澎湃新聞”、《紐約客》的實踐說起
  陳昌鳳
  【摘 要】新聞客戶端正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“新寵”。從國外到國內,各大媒體都在打造自己獨特的新聞客戶端。通過分析“澎湃新聞”和美國《紐約客》的客戶端的傳播實踐,找出他們在新聞客戶端上所呈現內容和如何呈現的規律,從中可以看到未來新聞客戶端的發展趨勢。這對於使用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實現內容生產的新聞客戶端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探討。
  【關鍵詞】新聞客戶端;“澎湃新聞”;《紐約客》;聚合;信息挖掘
  智能手機的全球普及,讓新聞客戶端轉眼風靡世界。近期,國內傳媒界大熱的話題就是“澎湃新聞”的面世,並且人民日報、新華社、中央電視臺也已經或正在著力打造各自的新聞客戶端。
  客戶端(Client,亦稱用戶端),是與服務器相對應、為客戶提供本地服務的程序。新聞客戶端是為用戶提供新聞的程序、應用。新舊媒體中新聞客戶端正大受追捧。
  中外新聞客戶端呈現什麼內容?是如何呈現的?從中顯示什麼樣的新聞趨勢?本文將簡略分析“澎湃新聞”的內容,並結合美國《紐約客》及其他海外媒體正在開闢的客戶端新空間,展示新聞客戶端的信息聚合和信息挖掘的潮流,探討新聞碎片化、集納式、專業化的趨勢。
  信息聚合:
  “澎湃新聞”客戶端的實踐
  2014年7月22,上海報業集團日高調推出了“澎湃新聞”客戶端,令中國傳媒界為之震動。英國的BBC在報道時稱:中國新聞業跟國際媒體一樣,也正從紙制印刷媒介到電子社交平臺轉型。
  本文在通覽7月22日以來“澎湃新聞”的基礎上,通過對其8月初、8月中旬隨機抽樣的4天內容的統計(包括2個工作日、2個非工作日)①,試圖概述其內容,並檢視其實踐與目標的契合度,探討新聞客戶端的特點和問題。
  1.發佈量大,標簽多
  從表1的統計中可以看出,“澎湃新聞”的每日發佈數量從七、八十篇到100多篇不等,平均每日約達93篇;每日內容涉及的標簽平均在30個左右,4天涉及的不同標簽達47個(此為合併同類項後的統計數);每日數量最突出的兩個標簽是“澎湃國際”、“直擊現場”。
  47個標簽給人感覺琳琅滿目,但感覺內容面面俱到之中,有點略顯冗雜。有11個標簽比較活躍(見表2),另36個標簽較少發佈,平均發佈量大致是每天1篇,事實上去掉幾個諸如“私家歷史”、“運動家”等比較活躍些的標簽之後,絕大多數標簽每日發佈不足1篇;有些標簽如“專欄”、“請講”、“快看”、“能見度”的設計,在邏輯上不清晰。此外,標簽之間並無關聯,更像專欄,不似紐約時報網等在眾多標簽之間建立關係。
  2.原創率三、四成
  “澎湃新聞”原創率大約平均占43%,數量最突出的標簽每日發佈的原創率為30%,低於總體原創率。這裡的所謂原創,包括自採、自製以及一些自組的內容。原創內容所占的比例,每日從35%至52%不等;在發佈量最大的標簽下,原創比例每日從10%—54%不等。這裡計算的原創內容,標準比較寬,包括了來自同集團報紙的內容、技巧地綜述或印證的內容、轉述類信息、自製自組但配圖來自別的媒體的內容。原創中自採的比例比較小,多數則是聯繫當事人或相關部門進行了一些核實、或者表述中提到與信息源建立了聯繫。有個別的專題進行了深度的採訪。“澎湃新聞”正式上線後推出過《窮縣富衙門》系列專題報道,其中有獨家曝光、有深度採訪,引發了媒體同行和輿論的較廣泛的關註,並且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回應。
  “澎湃新聞”在表述上很有技巧,這使得原創性內容的標準更寬泛,如8月9日報道《杭州公交乘客疑發現煙霧砸窗逃生,多人被玻璃劃傷》,圖片來自青年時報、錢江晚報和微博,新聞內容也有相同;“地產界”標簽下的一些內容是房地產總裁的發言、觀點,配圖均來自別的媒體……“澎湃新聞”在正式上線的第二天,即發佈了“版權聲明”,而且對其內容每一次的複製,都會拖上長長的“版權頁信息”。但是,版權對於“澎湃”自身,可能還是個複雜的問題。
  3.時政內容較突出,但原創較少
  “澎湃新聞”目前已經悉數推出了其計劃的47個標簽(tag),4天里每天都發佈作品的大約有19個標簽,占總標簽數的40%;4天里每天發表數超過10篇的標簽有11個。(見表2)
  “澎湃”的內容較集中於某幾類標簽,可以看出時政類內容的數量較突出。最活躍的11個標簽發佈數達226篇,即23%的標簽發佈了近61%的內容,因此“澎湃新聞”的重點還是突出的。“澎湃新聞”要做“專註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”,上述11個標簽大致與此契合:2個現場或突發新聞、3個政法新聞、2個經濟類信息、2個文化類信息、1個環境報道、1個觀點類內容。其中時政類比例較高,尤其以國際新聞最頻密、平均每日占11%以上,思想觀點類的每天有2—3篇。
  原創的時政報道較少。比較活躍的3個時政類標簽“澎湃國際”、“一號專案”、“中國政庫”,其原創率大約17%,遠低於日均43%。一些報道加入“澎湃新聞獲悉”,但是在發佈之前其他媒體已經報道,比如8月15日報道的關於“廢棄油脂”轉化的報道,包括引述某資深研究員的介紹,其實前一天(8月14日)錢江晚報已經報道該內容,多家媒體都轉載了——比如中國日報網15日3時17分已經轉發,而“澎湃”是10時53分發出的,但是都未標明出處。類似情況還不少。
  “澎湃新聞”原創率較高的是文化類內容,包括讀書、藝術、文化信息、歷史地理等等。思想觀點類的包括“思想市場”、“社論”等標簽,原創率高,但每日發佈的相對數量極小。由於時政報道缺乏採制內容,加上觀點類產品的量與質都還存在明顯的缺憾,因此目前“澎湃新聞”離其追求的“以最活躍的時政新聞與最冷靜的思想分析為兩翼”的目標還有距離,其羽翼尚有待豐滿。
  4.表達方式偏線性,嵌入了社交功能
  “澎湃新聞”的某些專題號稱不遷就於互聯網式的閱讀,但是既然致力於打造新媒體,就需要更適合新形態的表達方式。從目前其新聞客戶端的產品來看,表達方式和編輯都比較線性化。表達上,主要是長短不一的文字,開篇配圖片。個別的標簽產品有視頻、有全景圖,偶有數據圖表,有時標題使用網絡化語法。基本上沒有延伸的標註或鏈接,沒有嵌入的查詢或解讀;同一主題的先後報道,也無鏈接,比如7月22日報道湖南安仁在建政府大樓,25日進一步報道,但是沒有之前信息的鏈接;關鍵詞是靜態的內容,也未建鏈接功能;標簽是原子化的,彼此沒有建立關係;與同集團的報紙基本上沒有聯動,有時刊發同一作品,編輯上也比較線性化。“澎湃新聞”每日呈現的內容很多,堪稱豐富,但是堆砌在門戶網站和終端上,全是“自然主義”的感覺,其字體、字號很印刷化,翻頁和展開不便,在主頁上只能查看4天的內容,有些內容到標簽頁則不見了。從閱讀體驗上來說,更接近於在新的終端上閱讀電子化的報紙,從一些文字、語法錯誤上可以看出未經過傳統媒體那樣嚴格的編輯把關。“澎湃新聞”嵌入了社交功能,有互動、可分享。所有文字都可分享到微博、微信、人人網,也設置了“熱問答”、“圍觀”等欄目,顯示了其互動與服務的功能。
  “澎湃新聞”客戶端總體偏向於聚集新聞信息,來源除了少量自採,多數來自國內外其他媒體、政府和企業網站。美國的麥克盧漢在《理解媒介》中曾經說過,新媒體從來就不是舊媒體的附加物,它也不會讓舊媒體在那裡高枕無憂。在新媒體為自己找到新的表現形式和應有位置之前,它從來不會放鬆對舊媒體的壓制。這對我們打造新媒體,是一個重要的提示。
  信息挖掘:
  《紐約客》長文新流行的啟示
  現在的新聞客戶端正在做什麼?在英美新聞界,答案是多樣的。已有89年曆史的《紐約客》7月宣稱將徹底改版其網站,目的是為客戶端的用戶“提供更加方便、簡易、有效和富有吸引力的閱讀體驗”。它還引領了新一輪的時尚——在碎片時代讓長篇報道復興。《紐約客》客戶端迄今最成功的在線文章,是2011年發佈的長達25000字的報道《叛教者——保羅•哈吉斯與科學論派教會》(The Apostate-Paul Haggis vs.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)③。該文今夏在《紐約客》網改版報道中被美英媒體大為推崇,並稱有相似產品即將出爐。④“科學論派”(Scientology)是基督教的一支,是一種信仰療法教派,認為此信仰可解除其精神及肉體上的病痛。報道中的主角保羅•哈吉斯(Paul Haggis)在聖地亞哥科學論派教會35年了,是一位成功的好萊塢電影導演、編劇,他任編劇的《百萬寶貝》獲得2004年奧斯卡最佳編劇獎、最佳影片獎、最佳導演獎等多項獎;他自編自導的《撞車》,獲得2005年最佳影片獎。
  這篇號稱最成功的長篇報道,從保羅•哈吉斯以辭職方式抗議教會通過了加利福尼亞州只認可男女婚姻的8號提案開始,講述了科學論派、哈吉斯與教會關係的故事。該長文以放大首字母的方式,將報道分成了19部分。前10部分內容分別是:
  1.事件梗概,哈吉斯辭職抗議8號提案剝奪了同性戀者的人權;2.合作者、家人眼中的哈吉斯,早年偶遇“科學論派”的宗教理論基石《戴尼提:精神健康的現代科學》(Dianetics);3.科學論派的風靡歲月和著名信徒聲稱從宗教中獲益的種種故事;4.科學論派信徒的訴求——科學派被批判之聲不斷、目前僅課程費近30-50萬美元,但哈吉斯這樣的信徒對其有心理與精神的需求;5.通過哈吉斯的現實故事解釋科學論派教義及其習得過程;6.《戴尼提》作者賀伯得(L.Ron Hubbard)的故事,他死後被25歲的繼承者David Miscavige牽強附會的解讀;7.科學論派信徒遍佈,哈吉斯被追捧、後被信眾們警告“誰都不能挑戰Miscavige”;8.哈吉斯的家庭生活,婚外情與未贖罪、離婚;9.與同教派的女演員同居,不斷被要求巨額交費和捐款;10.電影作品引發與虔誠科學派教徒湯姆•克魯斯的矛盾……
  這個長篇故事涉及的宗教主題重大、人物著名、新聞信息豐富,因此至今在互聯網客戶端受到關註。英國衛報正計劃每周刊出幾篇4000字報道,美國紐約時報的雜誌另闢網站以保持深度風格,一些客戶端如Buzzfeed下的BuzzReads專刊長文。生產“有深度的內容”,正在成為客戶端的“新時尚”。
  此外,專業化、個性化的內容,也是新聞客戶端進行信息挖掘的方向。比如打造專業化的網站,也是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的新手段、新工具。這些網站內容和風格十分有特點,比如華盛頓郵報網下設的網站Wonkblog(政策專家博客),紐約時報網曾設的政治類博客FiveThirtyEight、以華爾街新聞分析為主的DealBook網站,道•瓊斯公司的以科技類新聞為主的AllThingsD,ESPN的報道體育和流行文化為主的Grantland網站等,⑤都非常註重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某個領域的專業化內容。“不求大而全,但求專而透”,正成為新聞客戶端的另一種表達。
  [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“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研究”(批准號:14AZD038)的階段性成果]
  (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、教授)
  註釋:
  ①由於目前“澎湃新聞”的標簽(Tag)或稱欄目並未有明確的周期性安排,因此這樣的樣本與連續一星期的樣本內容沒有質的區別。
  ②由於網頁編排不完全按照時間順序,有時一篇新聞可能沉到了一星期之前的內容中;主頁上只授權看近4天的內容,加上每天發佈的量大,查閱比較困難;在主頁統計之後,本文進入各個標簽下進行核證,但是有些出現於主頁上的內容卻未見於標簽欄。因此,統計不能保證完全精確。
  ③http://www.newyorker.com/magazine/2011/02/14/the-apostate-3
  ④The New Yorker Alters Its Online Strategy,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14
  /07/09/business/media/the-new-yorker-alters-its-online-strategy.html?_r=0
  ⑤陳昌鳳:《自主的媒體人與個人專營網站的崛起》,《新聞與寫作》,2013年第9期。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c40kcnp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